星期一, 11月 27, 2006
防震微距镜皇
先露個頭,N字頭原廠镜頭盖。
單影镜頭有點單調,加了些镜頭蓋蓋當陪衬。
正面醒目的VR与镜頭身份,那右上角的N为納米結晶塗層是也。
VR开关、全焦距/定焦距、手动/自动与全手动推钮
編號215444,大和製。
裝上遮光罩。
呈绿色的鏡頭鍍模。
再來個全身照。
Nikon AF-S VR Micro-Nikkor 105mm f/2.8G IF-ED身為史上第一枝防震的微距鏡頭,除了用料十分講究的全金屬製造之外,在技術上的更是到達了一個新的旅程碑。首先是N字頭第一回在微距鏡頭採用AF-S的超音波(SWM)馬達驅動,遠比之前的小T拖泥帶水的自动對焦好多了。
在鏡片方面,除了N字頭上階鏡頭皆ED鏡片和一片具有納米結晶塗層的鏡片,號稱能有效地防止 CCD和後組鏡片之間的光線反射,從而減少鬼影現像,而納米結晶塗層至今只在兩支鏡頭採用(另一支是AF-S VR Nikkor 300mm f/2.8G IF-ED)。
VRII防手震方面雖號稱能降至4級快門,但以我輩的技术手持至多能降至兩级半左右,雖然如此,影像質素,加上防震技術,防震微距镜皇亦算物有所值。
入手至今,此鏡頭竟是使用律最高的一支鏡頭。
入手价..免費。
又:這回拍防震微距镜皇用的是S家的24-70mm F2.8 EX DG Macro,影像質素可差上不只一级,加上没VR加持(S家该叫OS吧!),硬上ISO1600,成相不堪入目呐..
星期一, 11月 20, 2006
俄製仿Leica II D
雖説是仿机,但镜頭盖还頗有質感。
攝影時必需把沈筒拉出。
打开镜頭盖後。
兩個圆眼,一個方眼,標準RF Finder。
仿镜也有自己的編號。
上方本应是Leica的logo処換了1936年柏林奥林匹克的標幟。
上片/過片轉鈕,上片後需手動歸零。
必需先過片才能換調快门,快门只有B、1/25、1/50、1/100、1/250及1/500。
仿Leitz的沈筒鏡頭Elmar 50mm F/3.5,光圈有F/3.5、F/4.5、F/6.3、F/9、F/12.5及F/18。
最左边的轉鈕是迴片钮。
沈筒下沈。
德文的「开」与「关」。
三角架的專用孔。
上片可得費些心思,遲些再作上片分享心得。
全身照。
這次静物攝影也作了些新尝试,日光螢光燈下全程手持(VR全开),最後几张帶蓝光的是只用了一盞Wireless Remote Speedlight SB-R200加蓝色片作飛燈。
這是第一架從伊悲下標的相机,前机主是烏克蘭人,由於中標時正在西伯利亞渡假,回到烏克蘭時才將相机寄出,路途遥遠又加上郵寄遠不如西欧美國發達,到手時是在一個多月後。
一般俄製仿Leica都擁有原Leica没有的奇怪的設計,有金色机身的焉、有蛇皮机身的焉、有怪標幟物的焉,林林總總,不勝枚舉。入手這一架雖號稱仿Leica II D,但除了机身比原机來的小,机身还有原机所没有的光面金屬面,加上有1936年柏林奥林匹克的標幟,可比原机精彩多了。本想以此机作処女RF習作,但這可惡的老翻Leica底片庫竟不能容下時下的底片,加上第一次上片竟不知道要剪掉一部份底片,胡裡胡塗之下報廢了一卷T-MAX。(一气之下馬上入手了一架原廠Leica IIIf为後話...)
鏡頭是仿Leitz的沈筒鏡頭Elmar 50mm F/3.5,早一陣了將之放到Leica IIIf上用,光圈全开時有點失焦,但相信在F/9以上或应該问题不大。
玩仿Leica也只限於一机始一机止,就當是收了一部古董模型吧!
入手價US$76+運費US$28=US104
訂閱:
文章 (Atom)